文化遗产: 传统栽扫帚
芨芨草,我们栽扫帚用的主要材料。当地人叫织芨。生命力顽强,有野生的,也有人工移栽的。打小时候就认识。不管房前屋后,还是沟坡野地,长的一墩一墩的,呈放射状。伴随着节令的变化,它也完成了从绿色生长到黄色成熟的周期,身高能长到1.5米左右。不过,芨芨草熟了,也不着急收割。越熟的腰杆越坚硬顽强,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叶子也挺锋利,不小心也会伤手的。千百年来造化出的这么一种植物,做扫帚的自然物种,芨芨草。
我记得过去父亲每年也割一点,捆上一两捆,挂在空闲位置,阴干。 父亲栽扫帚纯粹是解决家里使用,有时候也多栽几把,馈赠朔县的亲戚家。只要是张罗起来,也帮左邻右舍村里人栽几把。父亲是个热心人。每当栽好以后,大家都说手艺好,扫帚也好使,他总是乐呵呵地笑几声。那时候从没听过大人们说报酬之类的话,父亲栽扫帚也没有拿去卖钱。 把干的芨芨草用刀消去叶子,摆弄整齐,把尾部塞入一个铁圈中。再取一小绺一小绺的,扒开铁圈中芨芨草的中间部位,逐渐塞入,直到用手塞不进去。 这时候就要介绍栽扫帚的主要工具了,我们叫栽橛。
栽橛,用硬木做的。把一头削成尖尖的,光滑光滑的。粗的一头必须留下一个凸出部位。做栽橛的选料很重要。好的栽橛,几十年也用不坏,甚至可以当作文物。有的则不然,用着用着,头儿大的位置还得用铁丝绑着。
展开全文
用栽橛的尖尖一头,对准塞满芨芨草铁圈的尾部中间位置,慢慢插入。然后,握住铁圈部位,把连在一起的芨芨草和栽橛,向着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块儿,用力墩。如此反复。
这个过程,已经把铁圈内的芨芨草挤压出一定的空间。然后,用锤子把栽橛敲出,再塞入一绺合适粗细的芨芨草。把栽橛插入,继续击打,反复数次。直到师傅感觉满意了,这个程序才算结束。
栽扫帚,也是个有声有响的表演过程。伴随着咚咚咚有节奏的声响,芨芨草一上一下,一张一合,抖落挂在草穂上的籽粒草屑,随风飘散,像在燃放着土制礼花。往往是,师傅叼着烟锅,与围观的人们说笑着,开着玩笑。在农村,这种场景场情尤为原生态,朴素活泼。
把芨芨草的头部尾部剪切整齐,就要准备扫帚把子了。
用同样墩的办法撞击,让扫帚把子与扫帚头部结合的更加紧密。
最后是继续修剪完善整理的过程。在扫帚的头部偏下位置,箍一圈束线,用脚搓揉,保证结实,不留松动之处。有的师傅最后还要在铁圈处钉个钉子,不易轻易脱落。
一直以来,栽扫帚,卖扫帚,也是一项副业收入。现在,机械代替了手工,但传统加工扫帚的流程与技艺永远内涵于其中。
(摄影:刘志伟 责编:狗尾草)
A
编者按
1度,打造原创情感故事,碰撞经典影视影评,倾吐喜怒哀乐心情,直抒小诗美文情怀!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分享你的芬芳馥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