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层和外太空之间有气压差,空气为什么不向太空扩散?

地球之所以诞生生命,在基础环境条件方面除了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存在液态水、拥有适宜的磁场之外,其外层包裹着一层比较浓密的大气层也是其中的一个必备要素。有大气层的存在,既可以为地球上形成碳氧循环提供物质基础和演化空间,同时也使大量来自地外空间小行星和彗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从而为地球的稳定以及生命体的形成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由于气体也是一种流体,它无论是在容器中,还是处在地球外围的空间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气压,其中近地面的空气压力较大,随着高度的上升空气密度逐渐变小,气压也相应减小。但与太空的近乎真空相比,地球大气层中的气压还是相当大的。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在两个容器中盛放不同压力的气体,如果将容器连通,那么气体将会从高压容器向低压容器流动,最后达到二者的平衡,那么为何地球上的大气没有向气压更低的太空扩散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万有引力,这也是大家都自然会想到的问题。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大质量的行星,按照广义相对论,凡是有质量的物体,其对周围时空就会造成弯曲现象,其它物体在这个弯曲的时空里,按照引力场方程表述的规律那样,会沿着一个测地线进行运行,物体的质量越大,对周围时空的弯曲程度就越明显,其它物体在测地线中的环绕速度也越快,也越接近引力源中心。广义相对论解释了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揭示了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形式。作为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同样也遵守着这个规律,也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来自地球质心的万有引力。

按照万有引力公式,同样的物体,其距离地球表面越近,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就会越大,大气层中的气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从整体上来看,质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据科学家们测算,地球上的大气层总质量可以达到5*10^15吨,约占地球总质量的千分之一,在地球的表面,大气层所提供的气压,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有1万牛顿,即1个标准大气压。然而,随着大气层高度的上升,气体分子与地球质心的距离逐渐被拉大,那么其受到的地球引力数值就会明显衰减,因此气体密度呈现越往上就越小的状态。

地球的大气层根据气体密度不同以及气体呈现的物理性质,从下往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其中对流层的高度仅有12公里左右,与整个大层的厚度近1000公里相比实在是太过于微小,但是对流层中的气体分子总量却可以占到整个大气层中的80%以上。另外,在对流层的上方平流层中,也几乎聚集了剩余大气分子总量的90%以上。再往上的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空气已经非常稀薄了,特别是散逸层,在太阳高能粒子的冲击下,呈现的是高度电离的状态,稀薄的气体所组成的是等离子体状态,温度可以达到1500摄氏度,气体分子的内能非常大,具有较大的几率可以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最终扩散到宇宙空间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两个结论,第一是地球的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其密度会随着高度的提升而逐渐减小,实际上当到达散逸层的外围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已经非常稀薄了,几乎接近太空的环境,因此地球的大气层与外太空根本没有明显的界限。

第二,处于大气层最外围的气体分子,是处于高电离化、高能量化的状态,其运动能力明显要比近地面的空气分子强大得多,有较大的概率会逃逸到外太空环境中。据科学家们测算,地球大气层每年都会向外太空输送几十万吨的大气。所以问题中的地球大气层不向外太空扩散是不准确的。

那么,为什么地球自诞生以后的40多亿年里,大气层没有扩散消失呢?一方面,是大气层向外扩散的总量占比实在是太过于微小,因为散逸层的气体密度本来就非常小,能够扩散逃逸的,与地球大气层总量相比仅是极小极小一部分。与此同时,地球由于其强大的引力,还会每时每刻从外太空中将一些非常稀薄的游离气体,拉回到大气层中。另外,来自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比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也会将一部分来自地球内部的气体物质带到大气层中,因此,从大气层的输出和输入总量上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地面的气压与外太空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气压差,但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气层中这种气压差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越往上气压就低,当到达大气层的顶部时(虽然界限不明显),其气压已经与外太空差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大气层没有被外太空的低气压所吸走的原因。另外,在宇宙空间中没有绝对的静止,地球的大气层也不例外,大气层特别是外围的大气分子,仍然有一定的几率逃逸到外太空中,只不过地球拥有自我调节机制,一方面可以从外太空再捕获一部分的气体,而且还可以从内部挖掘潜力,两种作用结合起来,并在地球引力的保护之下,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地球上的万物创造了一个非常安全的自然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