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新一代益生菌
神奇的新一代益生菌-嗜黏蛋白艾克曼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是一种什么菌?
嗜黏蛋白艾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简称AKK菌,于2004年被发现。AKK菌是从人体肠道中被分离出来的一种椭圆形革兰阴性菌,被作为黏液降解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约占人体主要微生物群落总数的 3%~5%。能在肠道黏液层中增殖,并依靠宿主分泌的黏蛋白进行生存。肠黏液的生物学优势肠黏液由无细菌的内层和有共生菌的较厚的外层组成,主要成分黏蛋白是肠道细菌的营养来源,由氨基酸和低聚糖组成,为生命体提供碳和氮。而艾克曼菌编码567种分泌蛋白,如糖水解酶、唾液酸酶和硫酸酯酶,这些蛋白与黏蛋白的利用有关,艾克曼菌被认为是一种肠黏液降解菌。
AKK菌长什么样子
AKK菌生理活性
保护肠道黏液层,缓解炎症性肠炎。
艾克曼菌定居在人类肠道的黏膜层,可以触发宿主的代谢和免疫反应,在增加黏液厚度和增 强肠道屏障功能方面有效。新陈代谢和黏液溶解活性使艾克曼菌成为黏液层的关键物种,刺激有益的黏膜微生物网络。艾克曼菌与炎症性肠病相关,在缓解肠黏膜炎症方面有正向作用。
除了以黏蛋白作为生存的能量来源这一特性,AKK菌也被发现可能能够作用于恢复肠道储蓄黏蛋白的过程,加强保护肠道的功能,使其不会受到外来病原体的侵入损害,并且可以影响肠道黏液层厚度,对其功能也起到改善作用,维持了肠屏障完整性。
二型糖尿病新靶标
研究表明, Akk菌丰度与代谢紊乱(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相关,并且补充活的或巴氏杀菌的Akk菌可改善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并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改善全身代谢,有效降低血糖。Akk菌能够分泌一种P9蛋白(UniProt:B2UM07),可以提高人肠内分泌L细胞(NCI-H716)分泌GLP-1,有效控制血糖。
慢性应激所致抑郁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小鼠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补充Akk菌可以恢复慢性应激所致的结肠粘液并改变肠道微生物群。
增强癌症免疫检查点PD-1药物的效果
分析249名患肺癌、肾癌等肿瘤并接受抗PD-1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69名同时接受广谱抗生素(ATB);患者体内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的相对丰度与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响应显著相关;后者口服Akk菌后,能恢复对PD-1抑制剂的响应。
化学药物导致的慢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AKK菌如何培养:
保存温度:
冷冻保藏:80°C或更低
冻干保存:2°C至8°C
活化:
ü
培养基:
ATCC®中44:脑心浸液琼脂/肉汤(BHI)
ATCC®中260:胰蛋白酶大豆琼脂/肉汤,含脱纤维羊血
ü
生长条件:
温度:37°C
大气:严格厌氧,100%N2
ü
培养步骤:
1.在厌氧条件下,用大约0.5 ml BHI肉汤溶解菌块。再全部无菌转移至装有5-6 ml BHI肉汤的试管中。附加试管通过转移0.5 ml一级肉汤管至这些二级肉汤管进行接种。最佳操作规定使用预还原培养基。
2.从一级肉汤试管中取几滴菌液接种至260平板和/或260琼脂斜面。
3.在37°C严格厌氧环境中培养3至7天。在37°C有氧环境中放置一个平板检查有无污染。
ü
厌氧条件:
(1)
转接的厌氧条件可通过使用厌氧培养箱,或者将试管放置在充气插管系统下,连接到厌氧气体获得。
(2)
培养的厌氧条件可由以下获得:
在厌氧培养箱中松开试管上的塞子;
在放有厌氧产气袋的罐子中松开试管上的塞子;
使用无菌丁基橡胶塞子盖在试管上,以便保留厌氧气体。
注释:
该菌株也被称为黏蛋白降解菌。
始终使用新鲜制备或之前制备的但在厌氧条件下储存的预还原培养基。
刃天青在培养基中是厌氧环境的颜色指示剂,使用前或在培养期间观察到培养基呈现粉红色,表示厌氧条件未满足,有氧气存在。此时培养基应丢弃。
在BHI肉汤中加入L-半胱氨酸(每10
mL 培养基中加入0.1mL 3%的储备液),并在接种前至少一小时使培养基充分还原。
如果使用其他未指定的培养基,可能影响活化、生长或者它的功能。
ATCC BAA-835可用10%甘油冷冻保藏。
含有AKK菌的功能和特医食品已经陆续有新产品上市。
宝赛质粒菌株公司可以提供 Akk菌株,菌种,上清液和代培养服务,
详情请查阅www.bio-sci.com.cn。
参考文献:
1. Clara D, Amandine E, Céline D,et al.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 [J]. Nature Medicine, 2019.
2. Qin J, Li Y, Cai Z, Li S, Zhu J, Zhang F, et al. Nature (2012)
490:55–60
3. Vrieze A., Van Nood E., Holleman F., Salojärvi J., Kootte R.S.,
Bartelsman J.F., Dallinga-Thie G.M., Ackermans M.T., Serlie M.J., Oozeer R., et
al. Gastroenterology.
4. Karlsson F.H., Tremaroli V., Nookaew I., Bergström G., Behre C.J.,
Fagerberg B., Nielsen J., Bäckhed F. Natur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