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阿婆:留住“上海风情”
少女和卖花的阿婆形成了一道别致风景线。 □本报记者 朱泉春 摄
本报讯 (见习记者 张诗歌 记者 许素菲)夏末初秋的夜晚,81岁的王阿婆带着她的花摊头从浦西来到浦东东方路上的九六广场。她的身边还有69岁的丁阿婆、65岁的马阿婆和陆阿婆、62岁的李阿婆。8月29日,因为一场名为“城市香气”的主题活动,让贩售“上海味道”的她们得以和更多年轻人见面。在未来一周,卖花阿婆手中这些承载着上海多年记忆的“小小接力棒”,将收获一大批同样喜爱它们的人。
“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这是曾经上海人记忆里的夏日芬芳。如今白兰花渐渐隐匿,偶尔才能看到两鬓苍苍的阿婆支起的小摊。五位阿婆走进商场,眼前的小矮凳或竹篮上,垫着素布,白兰花、茉莉花摆放整齐,清香随风飘散。看到小朋友蹦上前来,阿婆将两朵白兰花扎成的吊坠仔细地别在孩子领口。几位穿着华服的姑娘被花香吸引,走到花摊前,王阿婆拿出最特别的贵宾花送给姑娘们。贵宾花是胸花样式,由茉莉花和白兰花组成,更香更好看。
“卖花阿婆”是上海街头平均年龄最大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上海坚持卖白兰花的仅有十余人。再加上玉兰花树越来越少、进花渠道越来越少等因素,王阿婆们很可能是上海最后一代卖花人。王阿婆坦言,卖花绝不是为了营生,而是在做“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情。”
总在第一八佰伴一号门卖花的陆阿婆,一边挣零花钱一边交新朋友;常驻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的马阿婆,20多年前下岗失去生活收入,机缘巧合开始卖花;新市北路万安路路口的李阿婆卖花,最初是补贴家用,久而久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总出现在淮海中路重庆中路天桥上的丁阿婆,上世纪90年代去新疆打工多年,回上海后没有太多存款,现在卖花是主要收入来源。
出来卖花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老人家们都相信“今生卖花,来生漂亮”。从街头找到五位阿婆后,也希望将这份带有海派特色的“好口彩”传递给更多人。8月29日至9月6日活动期间,将有两千朵出自卖花阿婆之手的白兰花赠予市民。
记者特别了解到,回味白兰花香只是“上海城市记忆”系列活动的开始,未来,市民游客还将在九六广场找到更多共鸣。“我们计划和消费者一起回顾所有感动过、有记忆的老字号、手工艺等,在商业气息之外,不乏有人情味。”九六广场租赁部负责人许磊表示,期望在九六广场这个“有温度的欢聚场”,与顾客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创造更多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