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领先内地30年,为什么香港一家互联网巨头都孵化不出来?
我们内地还在用现金结算的时候,香港已经可以刷信用卡了。第一代埃尔法最先出现在香港街头而非内地。
香港的GDP是1597亿美元。
相当于当时内地GDP:
前10个城市之和。
香港不是只有96年远超内地城市经济平均水平,而是接近三十年。
然而,30年后的今天,内地的偏远农村都普及在线支付的当下,香港还在使用现金、信用卡。
内地新能源狂飙猛进的今天,香港还守着几辆日系老古董。
前几天在和同事聊起香港经济时,她抛出了一个问题,阿觉得还挺有意思,和网友们分享一下——
为什么曾一度领先内地30年的香港,没有孵化出互联网巨头呢?
以至于最近两年,经济略显疲软下的香港不得不卯足劲喊口号——要发展科创,没科创,没未来。
阿祖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浅谈一下,欢迎朋友们补充。
第一,香港本土市场小,并不存在孵化互联网企业的土壤。
大家可以看一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23年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是7498100人。
还不足深圳常驻人口的一半。
2022年末2023年初,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83.47万人, 非户籍人口1182.71万人。
而中美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所依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就是——10亿+潜在用户池。
用户池相当于是互联网公司的土壤。没有土壤,小苗很难茁壮成长。有了土壤,植物们会自己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你看,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的东南亚、印度等国家,也都因为用户及市场规模孵化出了本土互联网巨头企业。东南亚有电商平台lazada、印度有支付平台Paytm。
我们比较熟悉的,打破中国快递市场“四通一达+顺丰”垄断局面的极兔快递,最早同样是靠东南亚庞大的用户池快速崛起,有钱有经验后反攻中国市场。
讲到这里,有网友可能会产生疑问——
既然内地人口基数大,那香港互联网公司直接面对大陆市场不就OK了吗?
我们可以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要拿下内地用户,其实不如将公司设在内地。公司到达一定规模后,无论是房租成本还是用人成本,相较香港,内地都能节省许多。
大疆的创始人汪滔虽然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但他没有选择在香港创业,而是把总部设在深圳。
第二,路径依赖+资源诅咒。
路径依赖是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存在着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现象。
什么是路径依赖?
简单来讲,当制度一旦进入了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受到这一惯性影响,后期的变化往往依赖于原有路径。
香港,起家靠的是金融+房产+转口贸易。
依靠固有产业,香港迅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在房地产行业,诞生了李兆基、 李嘉诚、郭晶晶老公的爷爷霍英东等多位世界富豪。
有了这个基本面后,资本会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到确定性更高的金融、房产、贸易上。因为,资本增值的产出效率和安全性远远高于不知道未来的香港本土科创。
人才更是会倾向于向金融、贸易、房产或者服务靠拢。
没人想毕业即失业。
如此一来,香港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上,势必会首选在香港好就业的方向,金融、房产、贸易或者服务业。
2023年香港高考状元郑苡晴同学选择了医学专业。
所以我们会发现,长久以来,香港科创领域人才的储备并不充足。而科技人才的匮乏反过来必然将限制香港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竞争说白了是人才的竞争。
阿祖之前采访过一位做压力管道的创业者,他选择将公司定在佛山,考虑因素之一,就是佛山在他所在领域的人才优势。
没有相关人才,没有资本支持,香港的互联网企业难以像内地一样野蛮生长。
上面讲了路径依赖,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资源诅咒”的问题。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南部,毗邻珠江三角洲地区,隔海与东南亚相望。
再加上香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不设贸易壁垒,一般贸易进出口货物无须缴付任何关税,亦无任何关税限额或附加税。
这使得香港非常快速的发展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又因为拥有开放的经济体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商业环境,使得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但丰富的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沙特,它的经济高度依赖石油。石油、以及与相关的石油加工制造业、钢铁化工产业占据沙特GDP的绝大部分。
阿联酋、伊朗亦是如此。这些国家经济因为石油而富有,但又因为对石油的依赖性过强,导致其它产业发展不起来或逐步萎缩。
同样,香港在贸易、金融、房产方面的资源优势,会导致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它产业难以发展起来。
那么一直以来,香港政府为什么没有采取强制措施打破香港的“路径依赖+资源诅咒”,让互联网产业或者科创产业发展起来?
这就得从政府定位方面来解释。
香港政府素以创造了“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而闻名,它和内陆地方政府不同,对经济干预力度低。不会像内陆各地方政府一样,为了抢占某一产业高地,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土地和资源。
第三,香港为什么一定要有本土互联网企业?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是在以一个大国思维去要求一个城市。
中国人历来喜欢用大国思维思考问题,产业链一定要全,并且每一领域最好都要达到世界前列。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或许没错,但是香港其实只是一座城市。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在科技、金融、贸易等方方面面做到一骑绝尘。
现实点说,能够有一两个细分领域占据全球生态位,已经算是国际性都会了。
纽约靠是金融资本,硅谷是科技公司的聚集。对于只有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能够持续、长久占据金融中心这块高地已经实属难得。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科创完全不需要香港自己去做,可以模仿美国,华尔街提供融资渠道,硅谷提供技术创新。
香港扮演的角色就是华尔街,而深圳则可以充当硅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