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叫作「太阳」| 我们的朴素语言观
为了考察孩子们在解释时过于关注事物的内在属性的倾向,心理学家邀请4-7岁的孩子们回答下面这三种类型的问题:
(1)“为什么硬币是圆的?”:对于这个问题,孩子分别判断一种 内部解释“因为它们是硬币”和一种 外部解释“因为人们觉得这种形状比较合适”是否正确。
(2)“想象一下,如果人们想把硬币做成另一种形状,而且所有人都同意做成这种形状,你觉得可以把硬币做成另一种形状吗?”,孩子需要回答事物的属性是否 可以发生改变。
(3) “你觉得硬币一直都是圆的吗,第一个做出来的硬币就是圆的吗?”孩子需要回答事物的属性是否 从没发生过变化。
除了“硬币是圆的”,研究者还会针对“生日蛋糕有蜡烛”和“校车是黄色的”这些社会规则来提问孩子相关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使用 内在属性来进行解释——认为内部的解释更正确、以及认为事物的属性是稳定不变的。
在研究中,孩子们还要完成另一个任务,他们会听到这样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用什么名字来称呼这种动物(研究者指向一张画着斑马的图片),于是他们需要想出一个名字来称呼这种动物。当人们第一次给这种动物起名字的时候,人们必须叫它「斑马」吗?还是可以叫它其他的名字,比如「诞圣」(研究者造了一个假词儿)?
也就是说,首先孩子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动物,然后需要回答,古人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的不寻常的名字来称呼它。通过这个任务来考察孩子在多大程度上会认为,事物和它们的名字之间存在着 合适的匹配关系——斑马就应该叫做「斑马」,而不应该叫做其他名字。
研究结果证明了心理学家的猜想,孩子们偏好内在属性的解释的倾向,与他们的朴素语言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那些更喜欢内在解释(“硬币是圆的,是因为它是硬币”)的孩子,也更倾向于认为事物与它们的名字之间非常匹配(“斑马就应该叫做「斑马」”)。在这些孩子眼里,「斑马」这个词语似乎很好地描述了斑马这种动物所具有的属性特点,而不是一个任意的标签!
研究者甚至在成年人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些成年人认为,“长颈鹿就应该叫做「长颈鹿」”,因为“长颈鹿(giraffe)单词中的‘a’有着长长的发音,就像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那样”!
实验中还发现,如果让被试首先阅读一段故事,故事中介绍了垃圾回收箱是蓝色的原因只是一个“历史巧合”——第一个垃圾回收项目的创始人碰巧选择了这个颜色。这个故事可以减少被试对内在属性解释的偏好,那么接下来他们对事物与名字之间的完美匹配的信念也会减少。反之,如果在被试阅读的故事中,强调了回收箱的颜色是由于一些内部原因——蓝色的可见度高、并且能忍受强烈的阳光照射。这个故事就会增强被试的内在属性解释偏好,从而更加相信事物与名字的匹配关系。
“
作者说
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似乎有拥有一种对于“名字的必然性”的谜之信仰!而这种“内在解释”的偏好有时候还会导致我们产生其他误解,把人们“通常这样做”当成了“应该这样做/这么做才是对的”。比如将“为什么情人节要赠送玫瑰”的社会习俗解释成“因为玫瑰花很美”,于是继续推论“送玫瑰花才是对的”。也许下一次我们可以想一想,既然规则都是人定的,我们是否可以改变这些规则呢?!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 分类精选”-“ 友情公号”可以查看。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婴幼儿心理”(微信号:kidslab)。婴幼儿心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婴幼儿心理实验室创办,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关注婴幼儿心理微信公众号。
参考文献:
[1] Sutherland, S. L., & Cimpian, A. (2015). Anexplanatory heuristic gives rise to the belief that words are well suited fortheir referents. Cognition, 143, 228-240.
作者 | Ruby
图片来源 | pixbay
来源 | 婴幼儿心理
编辑 | 木舟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婴幼儿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